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围绕惠州学院办学定位,面向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产业需求,在电子信息领域的控制工程、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方向,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技术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能运用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独立进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须达到如下要求: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勇于创新,能够正确对待成败与挫折,恪守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诚实守信,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拒绝抄袭与剽窃、伪造与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
(二)能够通过阅读、检索、学术交流等途径及时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了解电子信息行业的动态和热点,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三)在电子信息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本行业领域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管理等专业技术能力,体现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技术洽谈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并能高效地组织工程项目实施和科技项目开发,解决项目实施或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方式、修业年限及培养方向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学制均为3年。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一般不能延长。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者,应提出申请,经学院同意,科学技术部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但最长不超过5年(含休学)。延长的学习时间不计入学制。
1.控制工程
本方向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产业,聚焦智能感知、智能控制、自动化装备制造领域的重大需求,围绕工业领域的智能控制及应用,开展智能传感、智能控制、自动化装备制造技术研究。
2.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本方向聚焦未来通讯技术及智能终端、智能汽车电子、核心基础电子等领域,开展新型电子器件、器件集成与系统设计、信号传输与处理研究。
3.人工智能
本方向围绕信息技术产业需求,针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复杂软件设计与实现、数据挖掘及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开展深度学习、智能计算、网络安全研究、系统设计、代码优化及管理决策。
三、培养方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课程学习与实践训练为核心,着重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的培育。在培养模式上,采用双导师制,为每位研究生配备校内、行业两位导师。此外,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导师指导小组负责制,该指导小组由校内多位导师组成,共同为研究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指导。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又要特别注重硕士生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定位与要求,结合行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学校自身条件,采用课程学习、专题讲座和研讨、专业技能训练和工程实践、毕业论文或设计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为学生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拓展理论、提供方法。教学课程内容着重体现专业学位培养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并牢牢把握住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主流和趋势。
1.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16学时计作1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课程学习不少于24学分,课程学习应包含公共课程8学分、数学类基础课程4学分、专业基础课程6学分、选修课程不低于6学分。选修课程中实验设计课程不少于2学分。必修环节含创新创业1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另外,须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包括开题报告(1学分)、论文中期报告(1学分)、毕业答辩等环节。
创新训练包括各类科技竞赛、创新或创业项目、学术交流、科研项目等等。需完成一份创新训练总结报告,不少于3000字。
跨专业学生,须选修学科预备课程2门并通过考核,但不计学分,课程由研究生导师结合学院本科生教学计划安排。
2.教育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导向为主线,采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专业技能训练和工程实践等不同方式进行教学和工程实践,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主要运用课堂授课、专家讲座、专题调研和现场模拟等不同方式,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其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主要以考试和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
3.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环节在校企联合实践基地进行,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1)实践教学时间与学分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为1年, 非全日制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实践教学采用学分制,须修满6学分。
(2)实践教学地点和内容
实践教学在校企联合实践基地进行,校企导师组联合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确保研究生能够参与工程技术类课题,有效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实践基地主要业务(主要生产产品)、设计流程、设计开发原理、质量分析与检测、工程和生产管理等。
(3)实践教学报告及实践教学学分
实践结束后,研究生须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实践报告,并由实践基地就研究生实践学习情况给出鉴定,填写《惠州学院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表》。实践报告由企业导师审核签字,交所在学院考核备案,经考核合格后专业实践记6学分。未通过专业实践考核的研究生,不得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四、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以工程项目或案例为载体,要有明确的生产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也可以是某一个大项目中的子项目。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或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
学位论文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行业先进性与创新性,所涉及的课题要有一定的学术难度和工作量,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须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论文评审与答辩
1.论文评审须审核:论文作者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情况;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2.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3.论文撰写完成并经导师组审核后,须提交2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须由3~5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应有相关的企业专家参加。
六、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
七、其他
1.培养方案一经批准,应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
2.导师组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