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年10月11日 10时24分49秒浏览次数:14设置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专硕)




专 业 名 称:电子信息          

专 业 代 码:0854              

学 习 方 式:全日制            

学       制:3年              

所 属 学 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省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院 长 签 字:         (学院盖章)



研究生院 制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围绕惠州学院“立足惠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建设理工科特色鲜明、教师教育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与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的重大需求,在控制工程、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方向,培养专业技术扎实、综合实践能力突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能运用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独立进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须达到如下要求: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勇于创新,能够正确对待成败与挫折,恪守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诚实守信,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拒绝抄袭与剽窃、伪造与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

2. 能够通过阅读、检索、学术交流等途径及时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了解电子信息行业的动态和热点,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3. 在电子信息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本行业领域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管理等专业技术能力,体现良好的职业素养。

4. 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技术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能高效组织工程项目的实施与开发,并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二、学习方式、修业年限及培养方向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基本修业年限为4,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均须在学校规定的最长修业年限内完成学业。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点设置了3个领域培养方向:

1.控制工程

本研究方向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产业的重大需求,围绕工业领域的智能控制及应用,开展智能感知、先进控制、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研究。

2.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本研究方向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需求,围绕核心基础电子关键材料和器件设计,开展电子器件、器件集成、信号传输与处理研究。

3.人工智能

究方向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信息技术产业需求,围绕复杂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智能计算、计算机视觉、数据安全技术研究。

三、培养方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为主,重点进行工程实践、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来自学校,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中与本领域相关的技术专家。同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又要特别注重硕士生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专业型创新人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定位与要求,结合行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学校自身条件,采用课程学习、专题讲座和研讨、专业技能训练和工程实践、毕业论文或设计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为学生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拓展理论、提供方法。教学课程内容着重体现专业学位培养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并牢牢把握住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主流和趋势。

1.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18学时计作1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25学分,包括公共课程7学分、数学类基础课程4学分、专业基础课程6学分、选修课程不低于8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另外,须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包括开题报告(1学分)、论文中期报告(1学分)、毕业答辩等环节。

跨专业学生,须选修学科预备课程2门并通过考核,但不计学分,课程由研究生导师结合学院本科生教学计划安排。

2.教育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导向为主线,采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专业技能训练和工程实践等不同方式进行教学和工程实践,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控制工程领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主要运用课堂授课、专家讲座、专题调研和现场模拟等不同方式,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其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主要以考试和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

3.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环节在校企联合实践基地进行,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1)实践教学时间与学分

专业实践于第三学期开始,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非全日制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实践教学采用学分制,须修满6学分。

2)实践教学地点和内容

实践教学在校企联合实践基地进行,校企导师组联合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确保研究生能够参与工程技术类课题,有效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实践基地主要业务(主要生产产品)、设计流程、设计开发原理、质量分析与检测、工程和生产管理等。

3)实践教学报告及实践教学学分

实践结束后,研究生须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实践报告,并由实践基地就研究生实践学习情况给出鉴定,填写《惠州学院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表》。实践报告由企业导师审核签字,交所在学院考核备案,经考核合格后专业实践记6学分。未通过专业实践考核的研究生,不得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四、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以工程项目或案例为载体,具有明确的生产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也可以是某一个大项目中的子项目。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或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

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应用研究、技术设计等多样化的形式。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行业先进性与创新性,所涉及的课题要有一定的学术难度和工作量,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校内,另一位导师为来自企业或本专业学位领域相关的专家。论文须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1. 论文评审与答辩

1.论文评审及审核包括以下内容:论文作者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情况;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2.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3.论文撰写完成并经导师组审核后,须提交2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须由35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应有相关的企业专家参加。

六、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

七、其他

1.培养方案一经批准,应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

2.导师组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表

项目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期安排

考试

考查

备注

1

2

3

4

5

6




公共课程

7学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硕士英语

36

2








工程伦理

18

1








信息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36

2








数学类基础课程

4学分)

随机过程

36

2








矩阵分析基础

36

2








专业基础课程

6学分)

1

线性系统理论

54

3








机器人控制技术

54

3








2

现代光学信息处理技术导论

54

3








现代信号处理技术

54

3








3

算法设计与分析

54

3








机器学习

54

3








选修

课程

(≥8学分)

专业

技术

课程

4学分


方向

1

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

36

2







自适应控制

36

2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

36

2







智能传感与系统集成

36

2








机器视觉与检测技术

36

2








控制系统仿真与模型处理

36

2







方向

2

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36

2







计算材料与材料设计

36

2








微波有源无源电路原理

36

2







现代传感器技术

36

2







材料测试与分析技术

36

2








信息材料与器件

36

2








射频原理与应用

36

2








方向

3

进化算法与群体智能

36

2








深度学习

36

2








最优化计算方法

36

2








现代图像处理技术

36

2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

36

2







计算机数据安全技术

36

2







实验

设计课程

(≥2学分)

1

智能控制应用实践

36

2







系统工程应用实践

36

2







2

微波设计与综合测量实验

36

2







敏感器件制备与应用

36

2







3

信息系统开发实践

36

2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实践

36

2







人文

素养

课程

(≥1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创新

创业

活动

(≥1学分)

创新思维与实践

18

1








创业实务与案例分析

18

1







必修环节

8学分)

学术活动


2




参加6次以上

专业实践


6







学位论文

2学分)

开题报告


1








中期报告


1







毕业答辩










注:

1. 依据《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要求:课程学习16-20学时可计作1学分,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总学分不少于31学分,课程学习不少于25学分。

本培养方案18学时计作1学分,不含自学、辅导、答疑等其它学时数。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课程学习不少于25学分:包括公共课程7学分、数学类基础课程4学分、专业基础课程6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8学分。

2. 本专业领域按《专业学位类别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电子信息0854)》要求,三个研究方向均设置了案例教学课程(▲)1门、实验设计课程(★)2门、校企联合课程(◆)2门。

3. 三个研究方向均需要至少选修该方向的1门实验设计课程(2学分),完成必修环节专业实践(6学分),达到实践类学分不低于8学分,满足《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中“实践类学分应占总学分20%左右”要求。


9



返回原图
/